欢迎来访洛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 正文
调研报告

“地摊经济”松绑倒逼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更新时间:2020-07-07 10:47:32点击次数:14084次

“地摊经济”是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国家为促就业、保民生、推动经济复苏提出的一项务实举措。但在促消费、增就业的同时,地摊经济势必会给城市管理带来挑战。如何创新管理模式、杜绝和规避传统地摊经济的痛点和弱点,促进其升级换代、良性发展,是对相关职能部门管理能力的考验。

一、外地针对“地摊经济”出台新规

(一)苏州出台城市精细化管理繁荣夜间经济十条意见,保障夜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开展夜间特定时段“店外设摊”和“集中夜市”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区域或路段在夜间特定时段,放宽许可条件。鼓励在试点工作中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探索夜间临时占道许可“一次许可,一年内自动延续”积分管理制度。对一般违规行为予以扣分,扣分未达限值的,一年内夜间临时占道许可在备案后自动延续,累计扣分达限值后,许可不再自动延续。二是建立负面清单。严格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实现签订率、上墙率、履约率和违法处罚率四个100%。禁止未经依法登记设立、取得营业执照,或未取得摊贩备案证明的各类主体开展“店外设摊”和“集中夜市”经营。对易产生油烟、异味、大气污染、安全隐患等项目明确禁止。三是加强环卫的跟踪保障。环卫部门保障夜间经济工作,落实跟踪服务、上门服务的范围和时间,及时清运日常生活垃圾、餐厨垃圾,保持商家、店面的公共环境清洁干净。指导管理单位、经营单位统一配置环卫设施,动态调整区域内日常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收运频次,全面提升区域环卫保洁精细化水平。四是增强街景立面和户外广告设置个性化。坚持规划引领,鼓励针对不同街区特点制定街景立面和户外广告个性化标准导则,做到既与城市整体风貌相统一,又预留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允许适度设置灯箱广告,满足商户个性化、商业化表达。五是提升夜景灯光效果。对夜景灯光亮化进行总体统筹提升,每个市、区围绕夜游路线、夜市街区、特色商圈和其他重要节点,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改造提升一批夜景灯光项目,打造整体性、联动性夜景效果。六是加强夜间停车服务。增加道路限时停放车位,优化夜间停车收费标准,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夜间向社会公众开放停车资源。在夜间经济街区周边,由交警部门和城市管理部门联合施划夜间时段停车位。七是推进行政许可“云办理”。对于夜间经济涉及到的许可事项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办、马上办”。八是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将教育和惩处并举、优化营商环境相结合,对于夜间经济集聚区轻微违法行为,以劝导宣传为主,及时整改到位的,一般不实施处罚。九是坚持群治共管。成立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夜间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区自治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调动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在夜间经济集聚区建立商户和周边居民共同参与的自治联盟,推进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十是全面做好服务保障。城市管理部门针对每个夜间经济集聚区建立应急管理服务保障队伍,为夜间经济提供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服务保障。

(二)彭州创新推出“一三六”工作机制,让地摊经济点亮城市。一是聚焦一个目标,精心谋划统筹推进。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制定了《彭州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工作措施》,确定各项工作细则。同时搭建“专人联络-每日汇总-领导研判”的信息传递平台,确保措施推进有力。二是瞄准三个重点,精准发力稳步推进。即:瞄准服务群众,及时设置便民疏导点;瞄准激活商圈,指导带活周边氛围;瞄准便利商家,规范管理外摆摊区。三是创新六项举措,精细管理高效推进。明确标准,放而不乱。加强对便民疏导点、外摆摊区等需求相对集中区域的管控力度,提炼“四保持两配备”管理标准,实现“便民不扰民”。积分管理,活而不扰。在便民疏导点实施摊区自治和积分管理制度,与摊贩代表签订公约,由摊贩负责对该疏导点的清洁卫生、市容秩序进行维护。狠抓品质,提档升级。在临时蔬菜摊区设置特色标志牌,统一夜市饮食摊区的车身、颜色、地毡、垃圾桶、公示牌,通过灯光效果营造夜色经济氛围。多元共治,共建共享。利用社区城管工作站,开展支部手拉手活动,加强与街道、社区、商户的联动,动员社区工作人员参与到临时占道、越门经营的规范及对市民的宣传工作中,构建“执法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体系,打通城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包容审慎,慎开罚单。坚持审慎包容、柔性执法,支持商户集中精力恢复生产经营,对商户轻微违规行为,坚持以教育宣传为主,执法查处为辅。宣传发动,正向引领。用好线上、线下宣传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各类媒体平台,对近期政策、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宣传。

二、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助力我市“地摊经济”发展

我市相关管理部门要合理谋划“地摊经济”,积极于危机中找转机、找新机,敢于面对困难,化解痛点,探索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的监管模式,将地摊经济纳入现代规范化管理,变成与城市品质相融合的城市风景、与市容市貌相匹配的民生项目、与城市文明程度相辉映的文化标识。积极倡导城市管理人员由“驱赶型”向“服务型”的理念转变,真正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收放自如,最大限度释放我市“地摊经济”的活力。

(一)发挥政府职能,为“地摊经济”发展做好服务保障。一是制定行业准入制度。设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明确哪些行业鼓励地摊经营,哪些行业准许地摊经营,哪些行业限制地摊经营。对于生活服务类,如:修车、修鞋、修伞、小饰品等小微生活服务类,市场上较少,又是居民生活必需的服务,可以鼓励优先地摊经营;对于时令生鲜果蔬、小商品、书报类,既方便居民又不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的行业,可以准许地摊经营;对烧烤、大排档等会对市容环境造成影响的行业,要限制地摊经营。通过市场手段,为“地摊经济”重启创造有利的发展土壤,激发其巨大的潜能。二是加大夜间特色街区的认定和品牌培育力度。结合城市特质,科学规划地摊行业发展,充分挖掘有内涵、特色的资源,不断丰富提升业态,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街区、商圈,形成集聚效应。发挥万达、百货大楼、王府井、泉舜、丹尼斯、新都汇等商业综合体的核心带动作用,打造一批具有洛阳特色的“国际范”主体商圈。完善新区大学城附近街区基础设施,丰富商业业态,引进建设一批互动体验式时尚消费项目,形成一批网红打卡地,打造具有青春潮流气息的时尚街区。针对洛浦公园、牡丹广场、兴洛湖等各大公园,围绕旅游、休闲、娱乐、餐饮等,打造市民文旅休闲消费区,使之成为洛阳城市的“新地标”,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新亮点、新名片。三是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关部门要对我市夜间消费热门区域的交通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及时进行动态化调整。同时,增加夜间停车服务,增派警力保障,延长执勤时间,深挖停车资源,优化夜间停车收费标准,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夜间向社会公众开放停车资源,增设提示标识,在保障区域微循环通行有序顺畅的同时,为市场经营、市民便捷采购提供暖心服务,积极助力服务我市“地摊经济”。四是提升夜市“颜值”品质。我市首批开放的16条街区进行提档升级拆除临街不规范商店招牌、户外广告、破损雨棚等,按照 “一路一景、一街一品、一巷一特色”的要求,规范制定街景立面、统一摊位设置,完善交通标线施划、增设垃圾箱、休闲座椅,每个区可以打造2条布局合理、街景美观、管理规范的夜间街景立面和户外广告示范道路(街区),不断提升我市“地摊经济”品位和形象。

(二)创新管理模式,“地摊经济”规范有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创新推行“驾照式”积分管理模式。为了规范地摊经营秩序,提高摊主服务意识,我市可以尝试“驾照式”积分管理模式应用于“地摊经济”。 将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落实;出线、占道经营;擅自改变经营类别、私自出租转让摊位、欺客宰客、无证经营、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扰乱经营秩序等条款作为考评内容。按照每月12分的标准对小摊业主进行统计管理,实行分级递进,直至扣满12分;对一个月内扣满12分的摊主,责令停业整顿一周;一年内两个月扣满12分的,取消经营资格。连续三个月未被扣分的颁发优秀商户流动旗帜,一年内未被扣分的予以奖励。每月实行不低于两次的考评,月底公布当月考评结果。二是尝试将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引入地摊经济。采取以分片区、分业态和分时段的方式,对地摊经济进行分级分类管理,餐饮密集处着重加强卫生监管力量,商品销售点提供治安巡查,通过公约、自律等规范地摊经营行为,共同维护好地摊经济的发展环境。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群治共管。相关部门要成立联合工作小组,依法探索夜间环境自治制度,统筹推进我市夜间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各个商家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在夜间经济集聚区建立商户和周边居民共同参与的自治联盟,全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拓宽市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市民可以通过手机随时举报问题、咨询政策、提出建议、请求帮助等,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发现、快速处置和快速反馈,让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四是建设“智慧城管”信息平台。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完善部门间协作、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逐步建立我市数字智慧城管监督系统;成立信息采集监督员队伍,在划定的网格内巡查,通过智慧城管系统实现动态管理,对每个街区、商圈地摊经营情况进行信息获取,全过程监控督办、分析决策、应急联动、联合指挥调度等,让城市管理者快速、有效掌握城市信息,实现管理上的透明化与可视化。

(三)加强宣传引导,为“地摊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蓄能。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我市积极服务“地摊经济”,市文明办和城管局已联合出台了实施意见,下一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牵头协调作用,各职能部门要强化责任、密切配合,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做好指导帮扶。大力宣传相关管理要求,引导摊主遵守市场经济规则和城市管理规定,提供安全、质量有保证的商品,在活跃城市经济,提高自身收入的同时,切实担负起环境卫生和秩序维护的责任。二是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加大城市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微信、微博、会议、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市民和摊主宣传相关政策法规、占道的危害及弊端,反映城市管理的有益成果,切实提高居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形成全社会支持城市管理的舆论氛围。三是探索“党建+”引领模式,助力“地摊经济”。设立“红色引擎”助农帮扶摊位,以区域党组织牵头,联动乡、村、社区、企业和农户,统筹规划农贸市场外、公园广场、公交站台旁等区域作为临时定时定点销售摊区,由党员干部引导果农和水果商户前往指定的临时设摊区,从源头化解占道经营问题,帮助农户解决因疫情原因导致水果滞销的问题。同时,立足党员先锋岗,开展线上线下农技帮扶、电商销售、行业规则讲解等培训,为果农纡困解难,提高销量增加收入,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大发展动力,助力经济发展(执笔:赵丽华)

(编辑:hengkaik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