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洛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政务公开

我市加快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承

更新时间:2022-06-20 09:38:35点击次数:886次

我市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留存了大量的工业遗产和历史风貌建筑。“南宅北厂”的布局,“撇开老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这些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积极探索,勾勒出洛阳特有的城市形象,也成为新时代洛阳的宝贵财富。如何活化利用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让那些熟悉的“老面孔”绽新颜?洛报融媒记者近日对此进行探访。

1 保护为先 老厂房有了“新身份”

沿着涧西区建设路一路向西,洛铜、洛轴、一拖、洛矿等“一五”时期落户洛阳的“共和国长子”一字排开,数个厂前广场,一线相连,雄伟开阔。它们与后来建设的河柴、洛耐等一起,共同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一个“厂”字。

厂区以南是由绿化隔离带、居住区、商业区及科研教育区组成的。穿梭其中,不时能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

据了解,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已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信重工和一拖集团部分厂区被国家工信部评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涧西工业文化遗产街区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些老厂房、老街坊都有了“新身份”——工业遗产。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在《关于加强洛阳涧西工业遗产保护的提案》中写道,涧西工业遗产体现出的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建筑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工业遗产的特点,是新中国城市工业化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情感价值。

2 活化利用 从进厂工作到进厂消费

位于一拖厂前广场西侧的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是国内首个以“现代农耕”为主题的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不同年代、样式各异的东方红拖拉机展现出一条完整的中国农耕机械发展脉络,吸引着游客驻足观赏。

东方红农耕博物馆馆长张迎介绍,该博物馆已成为洛阳工业旅游领域的一张代表性名片,每年游客接待量达50万人次。以“东方红”为代表的文化IP唤醒了无数人关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回忆与情怀,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父母曾经奋斗过的地方”看一看。

走进建设路北侧的东方文创园,极具时代特色的红砖墙搭配充满时尚感的工业文化涂鸦,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在此拍照留念。园区内坦克、齿轮、履带车等工业元素装饰小品让人看着直呼过瘾。曾经的车间、厂房被改造为影院、餐厅、健身房、剧本杀场馆,年轻人喜欢的各种新业态全都集中在这里。

“从前是进厂打工,现在变成了进厂消费。”一位游客打趣说,过去的工作场所已逐渐变为游玩、消费的文娱场所。

3 城市更新 延续工业文化记忆

今年27岁的涧西居民许鹍,父母、祖辈都曾是洛铜职工。虽然他现在不在工厂工作,但受老一辈人影响,仍然保持着上班前在厂门口喝一碗汤,下班后去广州市场、上海市场逛街,在曾经的厂俱乐部看电影,在厂澡堂理发、洗澡等生活习惯。这些融入老涧西人生活的“基因”,形成了具有集体意识的“社区文化”。

许鹍住在36号街坊,现在36号街坊作为重点保护展示项目,正在进行修缮及内部改造。听说这里要打造为集居民居住、生活服务、文化展示于一体的苏援式街坊活化典范,他很期待,也希望改造后的街坊“不要丢了老一辈人关于它的记忆”。

我市已出台《洛阳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对我市工业遗产进行了调查核实、规划设计,并计划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展示工业遗产魅力。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洛阳工业遗产文化研究院副主任王云红说,所谓工业遗产不仅包括工业活动所造的建筑与结构、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的城镇与景观等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人们记忆、口口相传和习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更新、产业升级下,一些老厂房、车间、街坊被改造为更适应时代需求的经营场所,但在此过程中如果简单地将居民与遗产割裂开,并不利于其文化内涵的延续,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应充分考虑“人”的价值,兼顾“生态博物馆”概念。

“让居民生活融入工业文化,在城市更新浪潮中延续时代记忆,才能真正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转变。”王云红说。

(编辑:洛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